我很喜欢的一些书,没有新书的时候就反复看这些:
1、《简爱》
这本书高一快期末的时候看的,看了一遍以后又看了两遍,连续看了三遍。这是我看书的习惯,如果某一本书非常打动我,我就会反反复复看,会对里面的故事脉络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就能和别人聊聊这个故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英国文学,当时很感动,感觉自己就可以是里面的某一个人,这大概就是作品对于读者的唤醒吧。我后来看作者勃朗特的书信,我感觉她真的是一位心灵非常美且灵动的女性,故而她的作品非常耐读。
2、《傲慢与偏见》
作者奥斯汀。这本书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让我了解到英国社会那时的风俗礼仪文化以及女性地位,那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英国社会非常华丽和民主,各种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鲜明。也是高中的时候看的,虽只看过一遍,但我对那本书一直印象深刻,它是属于可以珍藏的,如同女孩的衣柜。
3、《追风筝的人》
我非常喜欢里面的主人公哈桑。我相信所有认真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和我一样。这本书中有童年、成长、伙伴、亲人、战争还有救赎,我只是感觉哈桑与阿米尔的童年经历就像我印象里有过的景象一样,它并未发生在我的生活中,但我总感觉它在我的生活里时时上演,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是一个无比糟糕的人,我还会常想起我的童年。每看一遍都很怀念,想哭。
4、《霍乱时期的爱情》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看完了一个漫长的童话故事。故事有点老套,可是我相信也只有马尔克斯才能把这样的故事结合当时的背景文化构写成属于自己的文学地图。这本书非常值得读者去读。看完以后,我打算去买一本英文版的收藏,虽然英文不好。
5、贾平凹的《浮躁》
这本书百看不厌,在图书馆借过几次,后来索性自己买了一本。这本书好像是贾平凹30多岁时候的作品,应该是80年代左右出的,我记不清了。我个人比较偏爱这本书,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以这本书为本,内容不做介绍了。另外他的《匪事》、《土门》、《高老庄》、《秦腔》、《三十而立》都很值得看,《老生》我在看第二遍了,因为这本书,我想去读《山海经》了。
7、苏童的书
写到这里,我都忘记他的书名了,但是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到了香椿街这个地名,我当时把图书馆他的书基本上都找来看了,我觉得他的笔就好比神仙的眼睛,能让万物复苏的感觉。
8、《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
我只看过余华的这三部作品,《兄弟》我看了一部,后来就没看了。他的书生命浓度很厚,看完了有点喘不过气,但又非常想看下去。个人觉得那三本都值得反复看,我最喜欢的是《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
9、《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这里面的矛盾心理的书写非常动人,我之前看电视剧《锋刃》,子生作为共产党和作为国民党的兰英住在一起,他们都心知对方的身份,但又彼此相爱,怎么说呢,看到这里就很像白鹿原中白灵和鹿家兄弟的爱情,但又不只是爱情,因为有着革命使命,那种情感就像蒙了一层尘。
10、《呼兰河传》、《生死场》
我想自从《黄金时代》的电影播出以后,萧红这位女作家才得以公众视野里正名。作为喜欢她的读者来说,还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大概很多人都不会忘记鲁迅、张爱玲,但很多人却不熟悉萧红,她是一位非常特别的女作家,尽管名利这种东西在作家故去以后再加上对作家本人意义也不大了,但是但是还是由衷希望她不仅被文学史记住,也能被普通人记住。
11、方方的《风景》
有一次同学在看,我就拿过去翻阅,是短篇,它是以一个已逝的人的视角来穿透整篇内容,它的字数不长,所以我当时就读完了。这篇小说不仅仅视角独特,且文风清晰,细节具体,因为这篇小说,我后来去找了她其他的书,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也很耐读。
12、迟子建的《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我觉得她的文字里有一种蒙古风光的辽阔美,既大气又清新。
13、张炜的《古船》
这本书的文化意蕴很独到,夹杂着苦难和悲戚,象征着人生的常态以及某种难以逾越的力量。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一本书中,有人读字,有人读句,也有人读气。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意思,在那种环境里,还有这样通透的语言。
14、老舍的《四世同堂》
这本书充分反映出作者自身的品格与格局。如果想了解三四十年代的故事,大概能从中寻出一些端倪,但是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家常又有着浓烈情韵,老舍的《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都非常不错,但我更偏爱《四世同堂》。
15、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我看的时候感觉像武侠小说,这本小说很长,但作者的叙事能力很强,读起来很有趣,但又不是那种普通市侩的文学,我去看过赵薇版出演的《京华烟云》,因为是先看书,书本先入为主,总觉得书出彩很多。另外他的《豪门》也看过,要了解一个作者,一般先通过读作品开始。
16、汪曾祺的作品
我只记得他的《受戒》,还有另外记得名字的不确定会不会打错字,所以就不赘述。他的小说文化底蕴深厚,且有作家自身的情怀,融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我一直希望我自己能写出那种隽永、冗长、细腻但日常的文字,我觉得这种境界很难,所以要多思多行。他的作品都可以看。
17、《长恨歌》
作者王安忆,王安忆很擅长写弄堂生活与女性心灵,《长恨歌》是她的很不错的长篇,另外《流逝》、《街灯地下》、《小鲍庄》、《悲恸之地》、《隐居的时代》、《酒徒》中短篇也都很好。我以前看她的书觉得还挺喜欢的。
18、《阿黑小史》、《寂寞一点》
作者沈从文。其实他的小说不只有《边城》不错,他的一些小文都写的朴实且生动。我很喜欢他的小文和记录的日常。
19、《老海棠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作者史铁生。我觉得读他的文字整个人都会浮上一层气息,像云一样,干净遥远,能洗涤内心的那种况味,说不清楚。
20、张抗抗的《作女》
当时为其中的一些语言着迷过,“这个大都市里的独身女人,像大商场晚间打烊时的珠宝黄金柜台那样,把自己隔着玻璃一道道上锁。”就像当时看王安忆的《长恨歌》,里面说道,江鸥飞翔,是没有岁月的,要的就是这没有岁月,不是地老天荒的一种,而是五十年的流萤。以前看到这些,会很着迷。
21、《情书》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小说,我以前看的时候不知道它是一个剧本,那本书它好似一个青春流动的过程,没有完美的结局,它所意图表现的也并非是对少年时代的盼望与追忆,他契合一部分人的成长,某一个片段和现实的经历相似。
22、《穆斯林的葬礼》
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这本书能够让人对于回族人民的信仰与坚守产生敬畏与尊重,最重要的是会理解,我觉得生活真的容易产生很多分歧,民族、种族或者性别之争,都能作为一种争议而长存于这个世界上。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情感容器,专门盛放怜悯、包容和爱。
23、《平凡的世界》、《人生》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路遥作品的珍贵之处是质朴、厚重、谦和以及好读。以至于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人读过来都会有所思悟。西北这块土地大概很养人,出土的作家都十分有说服力的。
24、三毛的作品
我记得以前念高中的时候中午不睡觉,买了一本她的作品集,很厚。每天看一到两个故事,然后午觉完的路上就把看了的故事说给同行的人听。可能我没有说好过任何一个她写的故事,但她的很多故事都会打动我。我记得她在某一个故事里有一个这样的情景,是在国外的时候,她偶遇了一个老人,老人应当是一个艺术家,但十分落魄,大概没有人知道他,记得他,那个国家好像很贫瘠,她那时候生活并不富裕,她要了老人的一个作品,好像是泥塑(不记得了),然后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老人了,她似乎还觉得很不够。而且他们似乎还有语言障碍。我能感觉到她内心的那种抱歉,而非仅是怜悯,她对于人的尊重可以从她写的很多故事中窥见出她是那种真正内心高贵的人。所以,即使在一些人眼中她作品中的文学表现力度还不足够,但这并不影响她在读者心里的地位,以及她作为一个写作者本身所有的努力姿态与良好品格。
我觉得少年时候形成的价值观一直在改变,随着时间,随着经历,随着阅读的丰富,包括曾经喜欢的、而现在不再回头喜欢,只有感激是持久的。生活虽然艰辛贫瘠,但好在有那些故事相伴。学生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那些故事中的角色也已经开始模糊,而人还在长。
任何书籍都是在当时的时间里对人产生精神之力,时间久了,就会遗忘。但书籍永远是能长伴人的物品,因为久了它可能就化成人的仪态、礼貌和谈吐。其实我不赞同说每天一定要读多少页书,一年就能读多少书这种建议,因为读书是主观的,你看到喜欢的书可能会愿意当天就看完,看到不喜欢的就可能只是随便翻翻,如果读书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规定就会丧失过程的那种美感,可能还很痛苦。